“即便叶赫那拉氏只剩下一个女人,我也要将爱新觉罗家族彻底铲除。”这是叶赫那拉部落首领在临终前所下的诅咒。虽然这段历史是否确凿仍待考证,但不可否认的是,最终大清朝确实是在叶赫那拉氏女子的手中灭亡,且令人意外的是,正是两位女性完成了这场历史的剧变。
尽管叶赫那拉氏和爱新觉罗氏之间有着深刻的世仇,但当清朝走向灭亡的那一刻,身处其中的两方都无可避免地承受着巨大的痛苦与不甘。尤其是当袁世凯进入宫廷,面见隆裕太后时,太后面对国家即将覆灭的事实,悲痛欲绝,她含泪对袁世凯说:“如今应当是我跪你,还是你跪我呢?”这一句话,透露出了她无奈的心境。
清朝的两位最后皇帝,都是由宗室子弟过继的,而这一切的根源仍然源于慈禧太后对权力的执着。无论是她的亲生儿子同治帝,还是后来过继的光绪帝,他们不过是她的权力工具,依附在她的裙下。光绪帝登基时年仅四岁,慈禧太后的选择显然是为了继续垂帘听政。光绪的整个人生几乎都在慈禧的掌控之中,包括他的婚姻。
展开剩余81%光绪的皇后叶赫那拉·静芬是慈禧的侄女,也是光绪的表姐。小时候,静芬常常进宫陪光绪玩耍,两人关系亲密。可从静芬嫁给光绪的那一刻起,二人的关系发生了质的转变。光绪帝始终将静芬视作姐姐,难以适应婚姻中的身份转换。而且,光绪早已不再是那个懵懂无知的小皇帝,他渴望亲政,但深知慈禧不会轻易放权。对于静芬,光绪更视她为慈禧的耳目,而非真正的皇后,这使得他对这段婚姻产生了强烈的排斥。
实际上,慈禧有意让隆裕皇后成为她的接班人。如果能再生一个皇子,大清朝的权力就有可能完全落入叶赫那拉氏之手。可惜,慈禧太过天真,未曾料到光绪帝与皇后并无真正的感情联系,他宁愿与珍妃共度时光,也不愿亲近皇后。即便他在慈禧的强压下勉强去皇后宫中过夜,也只是形式上的“同床异梦”。
隆裕皇后为人软弱,尽管拥有六宫之权,但她难以真正管理后宫和宫妃。最初,慈禧对她寄予厚望,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静芬的软弱性格让慈禧逐渐失去了耐心。尽管如此,作为叶赫那拉氏的成员,慈禧依然不得不支持她,维持表面的和谐。静芬最终成了大清最后一位有名的皇后,尽管她的实际权力微乎其微。
随着光绪帝和慈禧先后去世,年仅三岁的溥仪登基,静芬成为了皇太后的母后,继续垂帘听政,而溥仪的生父载沣则担任摄政。然而,静芬一旦获得权力,便开始展现出自己的威风,但她显然没有慈禧的政治手腕,再加上她与载沣意见不合,二人常常发生冲突,使得已经岌岌可危的清政府更加陷入动荡。
溥仪登基后的第三年,辛亥革命爆发,社会局势急剧变化,民间呼声越来越高,要求清朝皇帝退位。隆裕太后长期身居深宫,对外界的局势了解甚少,更不知道所谓的“共和”究竟意味着什么。面对前所未有的变局,隆裕太后无计可施,只能寄希望于朝中的大臣。可大臣们意见不一,最终,隆裕太后只能求助于袁世凯。
袁世凯是个典型的两面派,既没有坚定支持隆裕太后,也没有完全站在孙中山一方。但他清楚,顺应革命潮流对他最为有利,于是他巧妙地利用了隆裕太后和载沣之间的矛盾,告诉她“共和”意味着摄政王失去权力,却不会影响她作为太后的地位。隆裕太后误以为“共和”是袁世凯取代载沣组织新政府,她相信自己依然能保持权力,最终同意了袁世凯的提议。然而,随着局势发展,隆裕很快意识到自己被袁世凯欺骗,而当她意识到自己亲手断送了大清的江山时,不禁泪流满面,仿佛灵魂被抽空,身体也随之一日不如一日,最终积劳成疾,身心俱疲。
尽管如此,袁世凯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后并未再过多纠缠,他在隆裕的生日时前往宫中祝贺。在那一刻,隆裕太后看着这个曾经诱导她交出政权的人,内心充满了复杂的情绪。她无奈地对袁世凯说:“现在该是我跪你,还是你跪我呢?”为了维护面子,袁世凯仍然行了一个大礼,但这也成了他们最后的一次互动。
自清帝逊位后,隆裕太后再也没有快乐过。她深知自己是大清朝灭亡的罪人,心情郁结,身体渐渐垮掉,直至1913年去世。她去世后,全国上下为她降下半旗致哀三日,文武百官穿孝二十七日,灵堂上还悬挂着“女中尧舜”的横幅,表示对她的尊敬。
有人或许会问,隆裕太后在垂帘听政期间,并未做出显著的政治贡献,为什么还能被誉为“女中尧舜”?虽然她在政治上未能留下深刻的印记,但她确实顺应了历史的潮流,和平地交出了政权,结束了封建王朝的统治。没有一兵一卒的冲突,就能顺利实现新旧政权的过渡,尽管她并未理解“共和”的真正含义,但她做出了正确的选择,签订逊位诏书的举动,实际上是一种具有历史意义的大义之举。
她不过是一个从一出生就被命运操控的女人,尽管她在诏书上签字标志着“亡国”,但对于中国人民来说,这是“救国”的一刻。她没有改变自己的命运,但却深刻改变了中国的未来。而袁世凯,作为那个两面三刀的政治人物,最终显示出了和隆裕相比的阴险与算计。而隆裕太后的坦荡与真诚,使她成为一个有血有肉的历史人物,即便背负骂名,最终她还是得到了后人无可争议的尊敬。“女中尧舜”这一称号,也因此永载史册。
发布于:天津市股票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