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特朗普政府发布2026年预算提案,将国防支出增加13%,国土安全支出增加近65%,特朗普的预算申请将包括创纪录的1万亿美元国家安全资金。分析人士认为,国防支出的显著提升意味着特朗普将坚定落实“金穹”计划,实现国防战略转型。
二战以来,美国构建了庞大的全球军事网络。然而,这一战略架构正面临根本性挑战。经济格局剧变使传统盟友在全球影响力中占比大幅下滑;精确打击技术的广泛扩散使前沿基地日益脆弱;有限的国防预算难以同时满足核力量现代化、太空安全和全球部署的多重需求。
为解决这一困境,美战略专家提出了“半球防御”战略。主张美国应从传统的全球前沿部署转向以本土和西半球为中心的防御姿态,同时通过太空力量和远程精确打击能力保持对全球局势的影响力。特朗普政府提出的“金穹”计划、美国太空军的扩张以及美日太空同盟的深化,被视为这一战略转型的具体实践。
本文系统分析了美国国防战略转型的内在逻辑与国际影响。文章首先梳理美国全球部署战略面临的经济、技术和资源三重困境;其次探究“半球防御”理念及其历史渊源与创新之处;进而分析“金穹”计划的内涵、挑战及其替代方案;随后聚焦太空领域这一战略“倍增器”的关键作用;最后评估这一转型对大国博弈、盟友关系和未来战争形态的深远影响。理解美国这一潜在的战略转型不仅关乎当前国际局势研判,更对预测全球力量格局的长期演变趋势具有重要价值。为便于国内各界知己知彼、把握全球形势之变,本文作者在综合Foriegn Affairs、Atlantic Council等国外多方信源的基础上撰写本文,欧亚系统科学研究会特此编发,供读者参考。
二战结束近八十年后的今天,美国国防战略正站在一个历史性的十字路口。自1945年以来,美国建立了庞大的全球军事网络,在欧亚大陆前沿部署军事力量,谋求霸权扩张并干涉他国内政。这一战略架构在冷战时期制造了国际紧张局势,并在冷战后维持了美国的单极霸权地位。然而,在2025年的今天,随着世界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这一持续近八十年的全球战略模式正面临根本性挑战。
全球经济格局的深刻变革、新兴大国的崛起以及美国自身实力相对衰退的现实压力,正迫使华盛顿决策者重新审视其长期奉行的战略假设。当前国际战略界热议的一个关键议题是:美国是否要转向“半球防御”战略,即从传统的全球前沿部署模式转向一种以本土和西半球为中心的防御姿态,同时通过太空力量和远程精确打击能力维持全球影响力?
特朗普政府提出的“金穹”(Golden Dome)计划、美国太空军的扩张以及与日本等盟友在太空领域的深化合作,都可能是向这种新型战略模式转变的初步迹象。然而,这一战略转型面临着技术可行性、资源约束和国际影响等多重挑战,引发了全球战略界的广泛关注。
本文将系统分析美国全球部署战略面临的结构性困境,探讨“半球防御”概念的内涵与实施路径,评估包括“金穹”在内的具体战略举措的前景与局限,并分析太空军事化在这一战略转型中的核心作用。通过这一分析框架,我们将尝试理解一个关键问题:美国如何构建防御战略及其对全球战略格局的影响。
美国全球部署战略的困境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美国建立并维持了一个庞大的全球军事网络,在欧亚大陆前沿部署军事力量,以遏制潜在对手并保护盟友。这一被称为“前沿部署”的战略模式,成为美国实施全球战略控制的关键工具。然而,进入21世纪,特别是近十年来,国际形势发生深刻变化,这一延续七十余年的战略架构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经济基础的转变:全球力量对比的历史性变化
美国在欧洲和亚洲的大规模军事存在,从一开始就有着深刻的经济逻辑。二战后,美国著名外交家乔治·凯南(George Frost Kennan),认为世界上存在五大工业力量中心:美国、英国、西欧、苏联和日本。基于这一地缘经济逻辑,美战略界形成了一个基本共识——欧亚大陆的敌对势力成功控制任何一个工业力量中心,都将对美国的国家安全构成根本性威胁。
这一工业力量中心理论成为美国战后全球扩张的理论依据,使欧洲和日本自然而然地成为美国二战后全球军事控制网络的战略重心。然而,今天的世界与凯南的时代已经有了天壤之别。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数据,自冷战结束以来,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不可逆转:
欧盟:在全球GDP中的占比从约25%锐减至14%。
日本:从1990年代中期约14%的峰值跌至仅占全球GDP的3%。
中国:从冷战结束时微不足道的1.8%飙升至如今的18-19%,实现了十倍增长,跃升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这种根本性变化意味着什么?简言之,美国全球部署的经济基础正在动摇。那些曾经需要重点保护的工业中心,如今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已大幅削弱。而新兴的经济中心,特别是中国,则地处美国传统军事存在相对较少的地区。
在生产和创新领域,欧洲和日本与美国之间的差距也在扩大。欧洲中央银行2024年的研究显示,美国市场服务业领域的每小时劳动生产率增长远高于欧元区。在人工智能等关键技术领域,北美在全球顶尖研究机构中占据绝对优势,而欧洲和日本明显落后。
这种经济格局的转变不仅改变了全球力量对比,也对美国的防御优先次序提出了根本性挑战:如果西欧和日本在全球经济中的重要性已明显降低,那么在这些地区维持大规模军事存在的战略收益是否仍然合理?这是美国战略界面临的第一个重大困境。
(二)军事技术的革命:精确打击时代的前沿脆弱性
如果说经济格局的变化动摇了美国全球部署的战略基础,那么军事技术的革命则从技术层面动摇了美国传统全球军事部署的安全基础。在过去二十年里,精确打击武器的迅速发展和广泛扩散,使美国的海外军事基地面临前所未有的脆弱性。
1. 精确打击技术的革命性突破
过去,远距离攻击通常需要大量武器才能确保摧毁目标,精确度有限且可预测性高。而今天的精确制导武器能够在远距离之外精准命中特定目标,使传统意义上的地理缓冲区失去了大部分防御价值。
这种技术革命对美国全球基地网络的影响不言而喻。在冷战时期,攻击美国海外基地需要大规模行动,这不仅容易被提前侦测,也给防御方留出了充分反应时间。而今天,潜在对手的中程精确打击武器可以在几分钟内从数百公里外摧毁关键设施,几乎没有预警时间。
美军在亚洲和欧洲的前沿基地如今已完全暴露在中国和俄罗斯的中程导弹打击范围之内。多项分析表明,在潜在冲突初期,美国在亚欧前沿的军事基地可能很快就失去作战能力。
2. 防御困境与成本挑战
针对这一挑战,军事专家们提出了多种应对方案:增加基地数量并分散部署、加强隐蔽性与机动性、将关键设施转移至地下并配备现代化反导系统等。然而,这些措施都面临着巨大的成本挑战和实施困难。
为多个前沿基地加装全面防护设施,总成本将达到惊人的数千亿美元级别。除了经济成本,这些防御措施还面临政治和社会挑战。在人口稠密的亚洲或欧洲国家,大规模扩建军事设施往往会引发当地社区的强烈抵制。
更为根本的是,武器系统的射程与其物理特性之间存在不可突破的权衡关系——射程越远,燃料需求越大,整体体积也随之增加;而体积增大的武器系统在侦测与拦截方面更加脆弱。这一物理制约使得本土防御在技术上可能比前沿部署区域更具有某些优势。
军事技术革命带来的挑战,构成了美国全球部署面临的第二个重大困境:前沿基地不但难以形成有效防御,防御成本又极为高昂,这从根本上动摇了“前沿部署”战略模式的可持续性。
(三)资源压力:多重需求与有限预算的矛盾
即使美国有意愿应对上述经济格局变化和军事技术挑战,它也必须先面对一个更为现实的问题:在有限的国防预算下,如何平衡各种战略需求?
1. 预算约束的现实
美国国防预算虽然庞大——远超其他主要国家的军费总和——但面对的需求同样巨大。美国国防部必须同时满足以下几项关键需求:
(1)核三位一体(Nuclear Triad)现代化:更新老化的陆基洲际弹道导弹、战略轰炸机和弹道导弹潜艇
(2)太空军事能力建设:发展太空监视、通信和防御系统
(3)网络安全加强:保护军事网络和关键基础设施
(4)人工智能和无人系统:投资下一代军事技术
(5)全球前沿部署:维持并加强在欧洲、亚太和中东的军事存在
仅前三项需求的年度资金需求就已占用国防预算的大部分。在财政紧缩的大环境下,增加国防预算的政治空间十分有限。
2. 新型威胁的挑战
除了传统的军事需求,美国还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非常规安全威胁:
(1)网络攻击:针对关键基础设施,如电网、金融系统或交通网络。
(2)生物威胁:自然发生或人为制造的生化风险。
(3)恐怖主义:虽有所减弱但仍需持续应对。
(4)气候变化相关风险:增加的自然灾害和资源冲突。
这些新型威胁要求美国调整其安全投入优先次序,将更多资源用于国土安全和关键基础设施保护,而这些投入与维持庞大的海外军事存在形成了直接竞争关系。
3. 美国公众支持度的变化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国内对维持大规模海外军事存在的公众支持也在变化。越来越多的美国选民倾向于将国防资源更多地用于直接保护美国本土安全,而非维持远离家园的军事部署。这种民意趋势部分源于“永久战争”的疲劳感,也反映了国内问题(如基础设施老化、医疗成本上升和经济发展不平等)在选民关切中的上升地位。
半球防御:美国战略的重大转向
面对上述三重困境——经济基础的转变、军事技术的革命和资源压力的增长——美国全球部署战略的调整已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议题。当前美国的全球部署模式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产物,而这些条件如前文所述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在此情况下,简单地维持或扩大现有的全球部署模式,既不符合战略逻辑,也不具备经济可行性。战略调整已不是“是否”的问题,而是“如何”的问题。
面对这些挑战,美国战略界已经开始探索新的防御姿态。其中,曾在里根政府时期供职于美国国防部并在国家安全委员会担任高级战略顾问,现任哥伦比亚大学全球政治研究院研究员的斯蒂芬·彼得·罗森(Stephen Peter Rosen),于2025年3月在《外交事务》(Foreign Affairs)杂志上提出的“半球防御”(Hemispheric Defense)概念尤为引人瞩目,被视为对美国当前战略困境的一种可能解答。
(一)半球防御:旧瓶装新酒?
何谓半球防御?顾名思义,是指美国将战略重心转向本土和西半球(美洲大陆及周边地区),同时通过技术手段维持全球影响力的一种国防战略构想。这看似简单的概念背后,却有着深厚的历史根基和复杂的战略考量。
1. 历史源流:从门罗主义到艾森豪威尔
实际上,半球防御并非凭空出现的新概念。1823年,詹姆斯·门罗宣布了著名的“门罗主义”(Monroe Doctrine),声明美洲大陆不再是欧洲列强殖民的对象,任何欧洲对美洲事务的干涉都将被视为对美国安全的威胁。这一原则确立了美国对西半球的战略主导地位,成为美国外交政策的历史支柱。
门罗主义本质上是在告诉欧洲列强:西半球是美国的势力范围,请勿干涉。这一政策在19世纪和20世纪初期为美国提供了战略缓冲,使其能够专注于内部发展,避免卷入欧洲的权力游戏。
二战后,随着美国崛起为超级大国,这一战略思维被全球化——美国不再只守护西半球,而是将安全保障扩展至全球“自由世界”,在各大洲建立军事基地网络。
有趣的是,现代半球防御理念其实与艾森豪威尔1953年提出的“新面貌”战略(The New Look)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当时,艾森豪威尔主张通过西半球战略空军司令部基地网络构建本土防御体系。正如美国国防部官方记录所述,“这种新型遏制战略的基础将转向进攻性报复能力,主要依靠战略核力量,辅以大陆防御体系”,也称为“大规模报复”战略(Massive Retaliation)。
然而,这一前瞻性构想当时因技术和成本限制未能完全实施。1955年的评估显示,仅建立反轰炸机防御系统就需要五年投入400亿美元(相当于当时美国GDP的11%),令财政部长都表示“难以置信”。
2. 罗森的新视角:科技赋能的半球防御
罗森的半球防御构想建立在门罗主义的基础之上,他在文章中明确指出,美国应该“从本土和西半球基地运筹其主要军事力量”,构建“全方位的美洲半球防御屏障”,同时强调这“必须辅以强大的攻击能力”。其中尤为重要的是,罗森将太空力量置于这一战略的核心位置,这在美国战略界引发了广泛关注。
与传统孤立主义截然不同,现代半球防御并非是美国从全球舞台的简单“撤退”,而是对其全球影响力投射方式的根本性重构。这种变革之所以成为可能,正是因为信息技术、太空技术和精确打击能力的飞跃发展,让美国即使不在前沿部署大量兵力,也能通过技术手段保持对全球局势的有效干预能力。
来自英国的国际安全与太空政策领域的资深专家加布里埃尔·埃莱夫特里乌(Gabriel Elefteriu)在《布鲁塞尔信号》(Brussels Signal)上的评论文章中进一步阐述了这一战略逻辑。埃莱夫特里乌认为,特朗普上台后的种种矛盾行为或许暗藏某种治国方略,并不能简单视为一种“非理性”的表现。他指出,当代背景下的“孤立主义”与传统意义上的全球力量投射并非完全水火不容,现代技术已经“压缩”了地理空间距离,从根本上改变了地缘政治博弈的基本规则。在数字化时代,海洋和山脉不再构成不可跨越的障碍,太空和网络成为新的战略高地。
埃莱夫特里乌认为,特朗普政府的众多政策决策与外交行为均指向一种新型半球战略,此构想或许仍处于概念发展阶段,而罗森提出的半球防御这一战略构想很可能是一种值得认真对待的可行战略选择。
(二)固若金汤之“盾”:本土防御新构想
半球防御战略的第一大支柱是构建坚不可摧的本土防御体系——即战略之“盾”。这标志着美国战略思维的一个重要转变:从传统上将前沿部署作为主要安全保障,转向将本土防御提升为核心战略支柱。
1. 多层次导弹防御:不再是科幻电影
在这一防御体系中,多层次导弹防御网络扮演着中流砥柱的角色。与科幻电影中的单一“防护罩”不同,现实中的导弹防御是一个由多层次防御系统组成的复杂网络,每一层都针对导弹飞行的不同阶段。
试想拦截一枚来袭导弹的过程:你可以在它刚刚发射时就将其摧毁(助推段拦截),可以在它飞行途中将其击落(中段拦截),或者在它即将到达目标时予以拦截(末端段拦截)。这种多层次策略大大提高了整体防御的成功率。
半球防御的战略构想,实际上是在打造一个类似“立体城堡”的防御体系,这一多层次系统包括扩建阿拉斯加州格里利堡(Fort Greely)现有的陆基中段拦截系统、海基防空系统、太空传感器网络和沿海防御网络。
此一设计理念类似于古代城堡的防御智慧——不仅要有坚固的城墙(陆基拦截),还要有外围的护城河(海基防御)、高处的瞭望塔(太空监测)和内部的应急防线(海岸防御)。正如攻城需要突破层层关卡一样,这个体系让潜在威胁必须突破多重防御才能构成真正威胁。
2. 关键基础设施保护:守护国家命脉
在日益数字化的时代,本土防御不仅仅关乎导弹威胁,还包括保护国家的关键基础设施——能源设施、通信网络、交通枢纽等国家战略资产的安全。
现代社会对这些基础设施的依赖程度之高,使它们成为美国安全的潜在软肋。罗森教授特别强调,美国需要“大幅强化国内关键基础设施保护、网络安全防护和反情报体系建设”,构建全方位的安全屏障。
这意味着需要投入更多资源建立先进的网络防御系统,抵御来自国家和非国家行为体的攻击,同时加强关键设施的物理防护措施,防范破坏行动和恐怖袭击。
3. 西半球安全区:现代版门罗主义
半球防御战略的最外层防线是在美洲大陆及周边地区建立战略安全区。罗森教授主张在西半球维持强大的海空军力量,实施适应信息时代的现代版“门罗主义”。
这一战略的核心任务是防止任何敌对国家在美洲大陆及周边建立军事基地或部署攻击性武器系统,从而消除美国本土面临的直接威胁。这一安全区覆盖面极广,包括加拿大、格陵兰岛、冰岛、墨西哥、中美洲国家、南美洲北部区域以及整个加勒比海地区。
通过这种方式,美国能够构建一个深度防御体系,将潜在威胁阻挡在尽可能远的地方,为本土安全提供多重保障。
(三)迅捷灵动之“剑”:全球精确打击能力
一个成功的安全战略不能仅有防御能力。正如中国古代兵法所言:“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半球防御战略的第二大支柱是维持强大的全球精确打击能力,确保美国即使减少前沿部署,仍能对全球任何地点实施有效军事干预。
1. 远程战略打击平台:空中力量的延伸
远程战略打击平台主要包括B-2“幽灵”隐形轰炸机、新一代B-21“突袭者”战略轰炸机和部署在战略核潜艇上的海基巡航导弹系统,利用太空通讯技术及前沿武器装备达到剑啸九州之效。罗森教授指出,这些平台“不仅具备从美国本土起飞或部署并打击全球任何目标的能力,更拥有较强的隐形穿透能力和高精度打击效能”。其关键优势在于,它们能够在不依赖前沿基地的情况下,从美国本土或海上平台对全球范围内的目标实施有效打击。B-21“突袭者”作为美国最新一代隐形轰炸机,其作战半径和隐身性能已有所提高,能够穿透最先进的防空系统。
2. 全域目标感知:无处可藏的“天眼”
支撑全球精确打击能力的关键基础是全域目标感知体系。通过由数十甚至数百颗卫星组成的太空传感器网络,美国将有可能实现对全球目标的实时探测、精准识别和准确定位。
实际上,低地球轨道卫星与地表目标之间的距离比人们想象的要近得多:这些卫星通常运行在距地表约150至300英里的轨道上,这一距离相当于美国东海岸波士顿至费城或乌克兰基辅至哈尔科夫的直线距离。这种相对“近距离”的观测位置,加上先进的传感器技术,使卫星能够获取高精度情报。
航天技术的另一个重大突破是发射成本的大幅降低。以SpaceX公司的猎鹰九号可回收火箭为例,卫星发射成本降低了20倍。大规模部署太空传感器网络在经济上变得可行,美国可以用相对有限的预算,构建一个覆盖全球的“天眼”系统。
3. 网络与电子战:无形的打击力量
远程战略打击平台的无形组成部分是网络作战与电子战能力。这些看似“隐形”的力量能够对敌方关键系统实施精准打击,同时不产生明显的物理破坏,为美国提供更为灵活的战略选择。
在涉及关键基础设施或具有高政治敏感性的目标时,这类非动能打击手段尤为有价值。例如,通过网络手段临时瘫痪对方的指挥系统或干扰其雷达网络,可能比物理摧毁这些设施的政治风险要低得多,同时也降低了冲突升级的可能性。
正如罗森教授所言:“精确打击技术的发展使得当今时代,与艾森豪威尔大规模报复战略时期截然不同,部署于美国本土的常规进攻打击力量足以对远距离敌手实施有效打击。”这一技术革命从根本上改变了地理距离在战略计算中的权重。
(四)选择性前沿部署:战略支点思维
半球防御战略并非完全放弃美国的全球军事存在,而是转向一种更为精准、更具选择性的前沿部署模式。此一模式不再追求大规模常规部队的广泛部署,而是在战略关键点建立小型但高效的军事存在,形成全球战略支点网络。
1. 新的部署逻辑:地形与人口因素
在选择前沿部署地点时,半球防御战略提出了一套全新的评估标准:优先选择那些毗邻美国潜在对手领土、拥有复杂地形和人口稀疏特征的国家。
这些标准背后的逻辑十分清晰:复杂地形(如山地、群岛或密集森林)能为军事部署提供天然掩护,大幅降低被精确打击的风险;而人口稀疏区域则减少了政治敏感性和社会阻力,使军事部署更易获得当地支持。
根据这一标准,一些传统的部署区域,如德国中部平原或波兰等开阔地区,将不再是理想选择,而那些地形复杂的地区则将获得前所未有的战略关注。
2. 欧洲战略重心东移:从德国到芬兰
在欧洲,半球防御战略可能导致美国战略重心从德国和波兰等传统部署区域向芬兰和波罗的海国家转移。芬兰因其独特的地理环境优势——大量森林、湖泊和复杂地形——成为部署美国特定进攻性武器系统的理想选择。
埃莱夫特里乌在其评论文章中指出,美芬战略纽带的强化可能正是这一战略转向的迹象。近年来,芬兰在美国对欧政策中的地位明显提升,两国防务合作日益紧密。同样,波罗的海诸国也因其战略位置和复杂海岸线地形而获得了新的战略重视。
3. 亚太地区的岛链战略:菲律宾与日本
在亚太地区,菲律宾群岛因其邻近中国南方舰队海南岛基地的独特地理位置,成为美国战略布局的关键一环。数千个岛屿组成的群岛地形为军事力量提供了天然的隐蔽和分散条件,大大增加了对手精确打击的难度和成本。目前,美国海军陆战队已与菲方积极探索这些岛屿的防御性战略价值。
同时,日本九州岛面向东海及中国北方舰队基地的地理优势,以及北海道对俄罗斯远东重镇符拉迪沃斯托克的战略相对位置,使其成为美国区域安全战略的重要支点。美日安全合作的深化,尤其是在太空和导弹防御领域的合作扩展,正反映了这一战略趋势。
4. 小而精、隐而不显:部署模式的革新
在部署方式上,半球防御战略强调小型、机动、隐蔽的部署理念,摒弃传统的大规模固定基地模式。这种部署模式强调灵活性、隐蔽性和精准性,而非规模和可见度。
在危机或冲突情境下,盟国政府可能授权美军进入上述战略要地;作为交换,美方将部署配备精确打击武器系统的机动部队,为盟友提供坚实军事保障。随着军事技术的进一步革新,美军可能通过隐身平台投送自主作战系统,实现少人甚至无人化长期驻留,在潜在冲突区建立持久影响能力。
半球防御战略公式可总结为:选择性前沿部署+本土防御体系+全球精确打击能力。埃莱夫特里乌认为:“半球防御战略并非美国实力衰退的表现,而是一种更经济高效的全球影响力维持机制。它代表了美国战略思维的一次创新性转变,是对21世纪复杂安全环境的积极适应。”
“金穹”护国:“星球大战”2.0版
“防御屏障”理念实际上已转化为美国的既定政策。特朗普现已下令建立“金穹”系统,这是一套覆盖全美领土的综合导弹防御体系,其中包括太空轨道拦截装置。与此同时,“攻击能力”的构建也为“金穹”系统的实现提供可能——美国高超音速打击项目取得显著进展,核力量现代化升级也被列为战略优先事项。这一宏大构想虽然体现了美国加强本土防御的意图,但客观上面临着从技术可行性到资源需求的多重挑战。
(一)“金穹”计划:美版“铁穹”?
“金穹”计划是特朗普政府推动的全面导弹防御计划,旨在为美国本土构建多层次防御屏障。这一名称借鉴了以色列著名的“铁穹”(Iron Dome)防御系统,但其雄心和复杂度远超后者。
根据美国媒体报道,特朗普在竞选期间曾引用“铁穹”系统为例,表示将为美国“打造一套最尖端的导弹防御盾牌”。入主白宫后,特朗普签署了相关行政命令,加快研发下一代导弹防御系统,以应对“弹道导弹、高超音速导弹、巡航导弹及其他先进空中威胁”。这一命令勾勒了“金穹”的战略框架和技术路径,设计了一个多层次、全方位的导弹防御网络。
与传统导弹防御不同,“金穹”的防御范围明显扩大,不仅针对朝鲜等区域国家,还将目光投向包括中国和俄罗斯在内的主要大国。这一战略定位的转变,表明美国导弹防御理念从有限、区域性防御向全球性、全谱系防御转型,反映了美国在地缘战略和大国博弈方面的考量。
“金穹”设想构建一个多层次防御体系。美国太空作战部队司令钱斯·萨尔茨曼(B. Chance Saltzman)将军称,卫星将在“金穹”系统中发挥“核心作用”,这些卫星将通过红外特征探测导弹发射并进行跟踪,构成系统的早期预警层次。此外,美国计划在太空轨道和本土部署多层次防御武器。这些太空拦截器将部署于距地表300至500公里轨道高度,不仅用于导弹拦截,同时也被视为实现“太空控制”的手段。该计划还提出在国外部署拦截系统,实现“助推段”早期拦截能力,体现了从被动防御向主动防御的转变意图。
特朗普声称,当今技术进步已使美国有能力实现里根时代未能完成的“星球大战”计划。这一防御体系构想体现了美国的战略意图,即试图构建全面保护本土的防御系统。从技术层面看,该系统主要依赖美国在高超音速防御、太空传感器和先进拦截器等领域的技术,是一种技术主导的防御思路。
(二)从理想到现实:三重挑战
从现实角度看,“金穹系统面临着至少三重严峻挑战。
1.地理规模的根本制约
布鲁金斯学会的迈克尔·奥汉隆(Michael E. O'Hanlon)指出,美国版“铁穹”构想面临着地理上的根本限制。以色列国土面积约8000平方英里,而美国接近400万平方英里,是前者的450倍。以色列的“铁穹”系统拦截范围通常只有约10英里半径,这意味着要以同等密度覆盖美国全境,理论上需要部署数以万计的防御单元,这在技术实现和资源投入上都远超现有可能。
地理规模差异不仅表现为数量上的差异,更体现为威胁类型的本质区别。以色列面临的主要是短程火箭威胁,而美国需要应对的是远程弹道导弹和高超音速武器,这些武器的速度、轨迹和突防能力都与火箭有本质区别。
2.太空防御的物理约束
太空部署的导弹防御系统面临一个无法回避的物理学难题。由于轨道力学的基本规律,低地球轨道的防御卫星必须不断围绕地球运行,没法像固定哨所那样守在一个位置上。这就导致了军事战略家所称的“缺席率”(absentee ratio)问题。
这个“缺席率”意味着什么呢?简单来说,如果你想确保在任何时刻都有一颗防御卫星位于能够拦截来袭导弹的位置,就必须在不同轨道上部署多颗完全相同的卫星。这就像一个转盘上放了多个相同的物品,虽然转盘不停旋转,但总能确保某个位置上始终有一个物品。
根据战略专家的分析,假如每颗防御卫星能够执行20次拦截任务,而轨道特性决定的“缺席率”是20:1(这已经是相当乐观的估计),那么要应对可能的500枚来袭导弹(约等于部分大国核力量的规模),理论上需要部署数量庞大的卫星,总成本可能达到5000亿美元级别,远超常规军事预算范围。
这种物理和经济双重约束,构成了“金穹”系统等太空防御构想面临的重大挑战。据报道,美国国防部部长希望每年调配约500亿美元用于战略创新项目,但即便将这些资金全部投入太空防御系统,完成部署也需要约十年时间。
3.战略稳定性的考量
第三重挑战在于全面导弹防御系统可能引发的战略稳定性问题。一个原本旨在提升国家安全的防御系统,可能导致国际战略平衡的变化。当一方建立大规模防御网络时,其他国家可能通过增加核武器数量或研发更先进的突防技术来保持战略平衡,这可能导致新一轮军备竞争。
历史经验值得参考。冷战时期,在防御系统竞争背景下,苏联曾拥有近3万枚核弹头,是当前俄罗斯核武库规模的约五倍。若美国大规模部署导弹防御系统,其他核大国可能会采取类似应对措施。
此外,资源分配问题同样值得关注。美国国防部同时面临多项重要需求——核力量现代化、关键基础设施防护、太空能力建设等。对美国而言,在有限预算框架内平衡这些战略需求也构成挑战。在多项战略需求竞争有限资源的情况下,投入巨资建设全面导弹防御系统需要综合考量其成本效益。
(三)更务实的替代方案?
面对“金穹”计划的现实挑战,美国国内也出现了一些更为务实的替代方案。布鲁金斯学会研究显示,罗伯特·苏弗(Robert Soofer)教授领导的大西洋理事会专家团队近期提出的分层防御构想受到了广泛关注。
苏弗教授是现任大西洋理事会斯考克罗夫特战略与安全中心前沿防务研究部的高级研究员,曾在2017年4月至2021年1月期间担任美国国防部负责核与导弹防御政策的副助理部长,参与北约核规划小组工作,并在美俄核军控谈判中担任要职。
苏弗教授在其题为《“国土防御为先”:美国本土导弹防御战略的再思考》(‘First, we will defend the homeland’: The case for homeland missile defense)的报告中对现有防御体系提出了一些看法,并提出“有限多层次”防御构想,建议放弃为全美领土提供同等密度防护的目标,转而聚焦于保护关键战略资产和主要城市。据报道,苏弗教授在接受《今日美国》采访时表示,特朗普建立美版“铁穹”的计划比“里根的战略防御计划更加大胆”。
苏弗教授提出的这种有针对性的防御策略将尝试在战略效能与资源需求之间寻求平衡。从功能定位看,虽然这类有限防御系统不能完全抵御大规模打击,但在应对四类安全威胁方面可能更加实用:
1.核武国家可能的意外发射事件
2.未经授权的发射行为
3.地区国家(如朝鲜)的有限威胁
4.有限威慑性打击
苏弗团队的研究认为,一个更为务实的替代方案应优先聚焦于以下几个关键领域:保护战略核力量和指挥控制设施的生存能力,整合现有系统构建多层次防御架构,本土关键基础设施保护而非追求全面人口防御。
这种方案建议采取分阶段建设策略,根据技术发展与威胁演变调整部署节奏,同时维持对先进防御技术的持续投入。
在资源投入方面,战略态势委员会建议将用于本土导弹防御的预算提升至年度国防预算的1%左右,这一投入水平或可支持关键防御措施的实施,同时避免过度消耗战略资源。
这种被称为“中间道路”的方案在战略上体现了一种平衡:既保留提升本土防御能力的方向,又避免追求绝对安全的愿景;既关注对区域国家的拦截能力,又考虑大国战略平衡;既优先保护关键战略资产,又为未来系统扩展留下空间。
从战略角度分析,这种“有限但有效”的防御构想,或许能够在保持战略稳定的同时,提升应对多元化导弹威胁的能力,为半球防御战略提供支撑。
太空领域:新战场与战略倍增器
在半球防御战略构想中,太空领域成为战略体系的核心支柱和关键赋能因素。美国正将太空定位为继陆、海、空之后的第四个关键战略领域,其重要性甚至可能超越传统战场。太空力量的崛起不仅弥补了地理撤退可能造成的战略空缺,更为半球防御战略提供了技术基础和运作机制。
(一)从支援角色到主战场:加速太空军事化
美国正在通过一系列制度建设,强化太空在国防体系中的战略地位。据报道,2025年4月4日,美国正式发布了《太空军条令文件1》(SFDD-1),该文件系统阐述了美国军事太空力量的战略定位与使命,全面界定了太空军的职能范畴、战略时空、设立宗旨以及作战方式,明确了其在联合作战体系中的定位。这标志着太空力量从传统支援职能向独立战略领域的转变。
同时,美国太空军提出组建“太空未来司令部”(Space Futures Command),负责评估维持美国太空优势所需的长期战略能力。太空作战部队司令在2025年4月的国会听证会上表示,过去的“过度保守政策与陈旧思维”制约了美国太空力量的发展。
在战略体系上,美国已将“太空控制”(space control)与传统的制空权、制海权并列,成为其军事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太空控制战略体系分为太空攻势作战与太空防御作战两大核心部分,前者聚焦于限制对手利用太空资源的能力,后者则致力于保护美国太空系统免受攻击。
值得一提的是,特朗普政府提出的“金穹”计划中的太空导弹拦截组件,被设想为既能拦截来袭导弹,也可作为实现“太空控制”的战略工具,具有双重功能。这一设计反映了美国对太空领域军事化的系统性思考,旨在构建一个能够同时应对来自地面和太空威胁的综合防御体系。
(二)美日太空同盟:战略合作的新模式
半球防御战略并非完全放弃全球战略存在,而是通过发展特定盟友关系,构建新型的战略影响力模式。美日太空同盟展示了美国如何在调整传统军事部署的同时,通过太空领域的深度合作维持区域影响力。
太空安全合作近年来迅速成为美日同盟的战略支柱。这一合作关系在2025年2月特朗普与日本首相石破茂会晤中得到进一步的确认。双方联合声明强调将“继续深化民用太空、航空科技、基础科学研究与载人探索等领域的战略伙伴关系”。虽然联合声明未明确阐述军事太空合作,但国家安全太空能力建设与商业太空开发也构成美日太空同盟的重要内容。
美日太空合作主要聚焦三大关键领域:
1.国家安全太空架构协同建设
日本在太空能力建设方面的系统性投入,加之太空领域对支撑美国亚太战略的价值,使太空安全合作迅速成为美日同盟的战略支柱。
在安全架构方面,日本防卫省正加速发展太空情报、监视与侦察系统,以及导弹预警能力。这些计划不仅增强日本自身安全,也为美日太空安全合作奠定了能力基础。特别是在导弹预警系统建设领域,两国已取得实质性进展,共同研发的低轨道导弹预警星座系统有望为应对高超音速滑翔飞行器等新型威胁提供关键支撑。
2.太空探索全球领导力
美国航天战略界正在围绕载人太空探索计划的战略方向展开政策辩论,其核心议题在于是继续推进“月球-火星”渐进式探索战略,还是重新采取“直接探索火星”战略路径。这一战略选择不仅关乎美国太空探索技术路线,更影响美国在全球太空探索领域的重要地位与国际合作框架。
在这一背景下,日本的战略价值日益凸显。2024年4月,日本通过承诺研发新一代密封舱式月球车,向美国主导的月球探索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重要投资。作为回应,美日两国已正式承诺将由一名日本宇航员成为阿尔特弥斯计划框架下登陆月球的首位非美国宇航员。
3.太空产业战略投资
特朗普政府将推动跨国投资作为经济外交的重点。石破茂首相在访美期间承诺将日本对美总体投资规模提升至1万亿美元的历史性高度。太空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实现这一投资目标的关键领域之一。
当前,日本已在美国太空经济多个关键领域展开战略投资,特别是对美国商业空间站项目的积极参与。这些项目旨在为计划于2030年退役的国际空间站提供商业化替代方案,确保人类在低地球轨道的持续存在。从半球防御战略角度看,美日太空同盟代表了维持区域影响力的新模式。
(三)太空领域的战略影响与未来趋势
太空军事化的加速发展引发了对太空安全治理的关切。1967年《外层空间条约》(Outer Space Treaty)对太空武器化设置了一定限制,但随着技术发展和战略需求变化,太空军事应用的边界正在被不断拓展。
轨道碎片增加也给太空活动带来长期挑战。大规模部署太空武器系统可能进一步加剧这一问题,影响所有国家和商业实体对太空的和平利用。此外,太空资产本身存在固有脆弱性,容易受到物理攻击、电子干扰和网络攻击等多种手段的威胁。
战略转型的影响与前景
美国防御战略从全球部署向半球防御的转型,可能重塑国际格局,改变未来战争形态,但也面临着从理念到执行的重重挑战。
(一)国际格局的重塑:盟友、博弈与新秩序
当美国从全球部署转向半球防御,国际关系的游戏规则也可能随之改变。
盟友关系正在重新洗牌。表面上看,美国减少海外驻军似乎会削弱其传统盟友体系,但实际情况可能更为复杂。在欧洲,美军从德国、波兰向芬兰和波罗的海国家的转移,可能促使欧盟加速战略自主,推动成员国加大防务投入。而在亚太地区,美国正通过深化与日本、菲律宾的太空安全合作,以“技术联盟”替代传统驻军模式。
大国博弈的战场也在转移。过去的大国博弈比拼的是谁的海外基地更多、武器数量更庞大,但未来博弈的关键很可能转变为太空和技术优势。正如战略专家罗森所言:“未来的博弈不再是占领土地,而是看谁更能掌控信息和太空维度。”
地区力量平衡随之波动。美国战略收缩留下的“权力空缺”,正促使各国重新调整其在国际环境中的站位:中东的沙特和伊朗开始直接对话,东亚的日本、韩国则加速发展自主防御能力。
国际规则也在适应新现实。随着太空军事化提速,1967年的《外层空间条约》等现有框架可能面临修订或重新解释的压力,以适应太空军事应用的新现实,而导弹防御、远程打击等领域的军控机制也需要更新。
(二)未来战争怎么打?——精准、智能与非传统威胁
精准打击成为主流。近年来国际战场上的一个明显趋势是:精确制导武器使用激增,而大规模地面作战减少。现代战争越来越像“微创手术”——通过精准摧毁关键节点来瘫痪对手,而非全面对抗。
AI+无人系统+太空战正在融合。美军对太空能力和无人机系统的关注,正反映出这种“高科技混合战争”的雏形。但这也会引发新一轮军备竞争。要避免这种“安全困境”,需要建立新的危机管控机制——比如太空武器透明度协议,或者大国间的紧急沟通渠道。
同时,非传统威胁也不容忽视。网络攻击、生物危机、基础设施破坏等新型威胁,正与传统军事挑战交织。
(三)从蓝图到现实:三大挑战待解
半球防御的战略构想转化为具体的政策现实,面临着多重挑战和复杂环境,需要在战略共识、资源分配和实施路径等方面作出系统性考量。
政治共识是第一道坎。在华盛顿,这项战略尚未获得跨党派支持。共和党力主扩大导弹防御规模,民主党则担心激化军备竞赛。
钱从哪里来?打造全方位的防御体系——包括导弹拦截网、新型轰炸机、太空战力——预计每年需追加千亿美元军费。
如何保持灵活性?国际局势瞬息万变,决策者需要建立健全的战略评估机制,定期审视威胁环境变化和政策执行效果,保持战略的灵活调整能力。
战略转型的历史意义
(一)战略演进:从全球遏制到半球防御的思想转型
纵观美国国防战略的历史演变,可以识别出几个明显的战略范式转换节点。从建国初期的相对孤立主义,到门罗主义时期的半球主导,再到二战后的全球遏制战略,每一次战略转型都源于国际环境的重大变化和美国自身实力的发展。
半球防御战略并非简单回归历史上的孤立主义,而是在现代技术条件下对美国战略思想的创新性发展。它并非完全放弃全球影响,而是通过太空和技术手段,以更经济高效的方式维持全球战略存在。
其战略调整的核心在于重新定义美国的战略边界和影响力投射方式。从物理存在到技术存在、从大规模驻军到精准战略支点、从传统军事威慑到综合能力威慑,这些转变构成了半球防御战略的基本特征。
(二)技术革命:重塑大国战略与地缘政治逻辑
半球防御战略的兴起,根本上源于技术革命对战略思维的深刻影响。历史上,每一次重大军事技术变革都引发战略理念的相应调整。当前,太空技术、精确打击能力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正在改变地理与战略的传统关系。
这些技术突破正在三个层面重塑战略逻辑:一是弱化地理距离作为战略障碍的作用;二是提升信息优势在国家安全中的核心地位;三是加速战争向无人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半球防御战略可视为对这些技术驱动的战略变革的系统性回应。通过强调太空军事能力、全球感知网络和远程精确打击,美国试图构建适应信息时代的新型国防架构。这种调整反映了从“地理中心”向“技术中心”的战略思维转变,代表了对传统地缘政治逻辑的调整。
(三)角色重构:美国全球定位与国际秩序变革
半球防御战略的出现也反映了美国正在重新思考其国际角色。自冷战结束以来,美国已经历了从“单极时刻”的全面主导,到“反恐战争”时期的积极干预,再到近年来的战略聚焦与选择性参与等多次调整。半球防御战略代表着这一演变的进一步深化。
这种角色调整并非简单的战略撤退,而是对全球多极化趋势的务实回应和对国家资源优化配置的理性选择。在多元化威胁和有限资源的双重约束下,美国需要更加审慎地界定其战略优先次序,集中力量维护核心利益。
(四)战略平衡:多维权衡中的务实外交艺术
半球防御战略的核心价值在于它试图实现多重战略平衡:在全球影响力与资源可持续性上,通过集中力量于关键领域实现更高效的战略投入;在地理撤退与技术存在两者之间,减少前沿部署风险的同时通过太空维持战略控制;在本土防御与全球干预中,既强化美国安全屏障,又保持应对热点危机的能力。
这种多维平衡的追求反映了美国在战略上的探索。半球防御战略超越了简单的二元对立——如孤立主义与干预主义、单边主义与多边主义——而寻求兼顾国家安全与资源约束的务实方案。
无论最终采取何种具体形式,半球防御战略的辩论本身已推动美国及全球战略界对国家安全基本逻辑进行深度反思。
原文标题《特朗普万亿阳谋:对华抢赢另一场军备竞赛?》,文章来自公众号“欧亚系统科学研究会”。 ]article_adlist-->·END· ]article_adlist-->高端访谈 ]article_adlist-->股票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